小土豆释放大能量
| 招商动态 |2016-04-18
玻璃墙围砌的无菌室内,身穿工作服、戴着口罩的工作人员俯身工作平台,在解剖镜下认真剥离马铃薯茎尖分生组织,之后接种到装有特定培养基的试管培养。一道道严谨的工序后,一粒粒优质脱毒种薯从这里诞生。这便是固原天启薯业公司组培室的工作场景。
“今年要组培2300万株苗子,通过应用茎尖剥离与无土栽培等技术,年产脱毒马铃薯原原种5000万粒。除了保证向原州区供2000万粒原原种外,还向陕西、山西、内蒙古、新疆、贵州、四川、云南等地供种。”组培室负责人米小莲说。
原州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杨国恒,从事马铃薯繁育推广多年,在一旁介绍道,马铃薯是原州区传统避灾农业,种植面积50万亩。脱毒种薯三级繁育体系 建设是马铃薯产业升级增效的关键环节,目前引进固原天启薯业、宁夏现代农业集团公司等8家企业联合参与种薯繁育体系建设和优质种薯推广,采取土地流转、订 单种植等形式,建立“企业+基地+农户+市场”产业发展模式,实现了农户与龙头企业在资金、技术、信息、市场等方面“高位嫁接、互动双赢”,全程机械化作 业、大垅化栽培、配方化施肥、节水化灌溉、规范化管理,达到国内领先水平,产业增效、农民增收的效果已经凸显。
昔日的“救命蛋”摇身变为增加农民收入的“金蛋蛋”。从“十五”开始,马铃薯产业作为全市四大支柱产业之一,确立了“建基地、强龙头、活流通、抢市场、兴 产业”的发展思路,加快基地建设,扩大种植规模,提高产品质量,形成了马铃薯种植、加工、销售同步发展的产业格局。“十二五”时期,马铃薯产业作为全区农 业五大战略性主导产业之一,我市把马铃薯脱毒种薯三级繁育体系建设作为重点,调整优化马铃薯种植结构和种植区域,马铃薯种植面积和原原种、原种及一级种薯 繁育面积分别占全区总种植面积的50%以上,成为持续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主渠道。2015年,马铃薯产业提供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2元, 比“十一五”末的480元提高了63%。
助力脱贫攻坚战,小土豆有大作为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马铃薯产业作为地方特色优势产业自主发展,我市围绕实施“1+21+X”扶贫规划和“3+X”产业发展 规划对马铃薯产业发展作了科学定位。转变发展方式,以科技为支撑,实现机制创新,加快马铃薯脱毒种薯三级繁育体系建设步伐,建立以西吉县为核心辐射全市其 他县区的马铃薯优势产业带,全面提升马铃薯产业化水平和层次。
2015年,原州区一级种薯整村推进村建设和整村扶贫工作结合,在张易、官厅、头营、寨科、炭山、彭堡6个乡镇22个村实行马铃薯整村推进暨一级种推广示 范基地建设,推广面积达11.55万亩,平均单产每亩1500公斤,较当地平均产量增产35%左右。原种繁育在张易镇毛庄村进行,引进的八家企业与当地农 民签订“订单种植”合同,建立原种基地2000亩,生产环节由农民按照技术规范要求进行操作,企业从保护价收购,种薯繁育在公司与农户之间完成“产业循 环”,实现了企业增效与农户增收“双赢”。
“今年,原州区将继续在马铃薯产业优势区域推广种植一级种薯,涉及26个贫困村,同时在张易镇田堡、毛庄、张易、贺套四个村创建高产示范区,让优势产业真正发挥增收优势。”杨国恒说。
张易镇黄堡村是今年脱贫销号村,全村耕地面积5600亩,马铃薯种植面积3000多亩,亩均纯收入1100元至1200元。村支书李克学介绍,去年临近的 闫关、宋洼种植推广种植一级种薯,每亩地纯收入1500元。今年,村上将建立宽行、大垅、机械化耕作示范点,耕作面积600亩,涉及100多户建档立卡 户。通过示范引领,推广应用种植新技术,让产业增效,农民增收。
扶贫路上,小土豆发展前景依然看好。今年2月23日,农业部正式发布《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》,将马铃薯作为主粮产品进行产业化开发,为全市 发展马铃薯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。我市将进一步加强马铃薯脱毒种薯三级繁育体系建设、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、马铃薯机械化作业水平、马铃薯科技攻 关。以市场为导向,推进马铃薯产品精深加工,加大马铃薯加工企业招商引资和产业化扶持力度,在原州区和西吉县各培育、引进1家马铃薯精深加工企业,提高装 备水平、技术工艺和商品化水平,推出薯条、薯片、饼干、面包、馒头、面条、米粉等马铃薯主食化产品、休闲食品进入超市,走上百姓餐桌。在各县区择优选取3 至5家餐饮企业,开发具有回乡风味的餐饮、休闲食品、乡村小吃等马铃薯系列主食产品。收集整理编制马铃薯系列产品食谱及制作流程标准,以“六盘山”马铃薯 独特的地理标志和风味展示固原人文特色和马铃薯食文化,拓展马铃薯主食化领域。
